小名、乳名,在之后,不少人把它归入“箱底”。甚至,有人不乐意在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小名。其实,小名那要看谁来叫。如果是亲人、挚友,小名叫熟了,那才叫别样亲呢。有时,漂亮的小名要胜过大名呢。 历史上不少名人都有小名。三国的曹操小名叫“阿瞒”,东晋陶渊明小名是“溪狗”,南朝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北宋王安石小名“猎郎”。 说起小名,我想起一个笑话。那时上小学四年级,我喊同村的一个同学 “黑头”。从外地新来的一个女老师,在课堂上狠狠我,说我不礼貌。她说,喊狗才叫“黑头”、“白毛”,你的手足同学不能那样叫。同学们笑着说,那位同学的小名就叫“黑头”。 原来我们冀东农村风俗,大凡叫孩子小名,父母意愿反着叫。比如,我是男孩,妈妈反喊我 “小红”,大哥则被喊成 “小绿”。父母喊小红、小绿,其实心里装的却是壮实、健康。长大以后,我把大名写成“秀宏”,大哥写成“秀利”。 与我家隔县相邻的乐亭县,有一个大名人,他就是李大钊。乐亭县也是一样的冀东风俗,李大钊的小名就叫“憨头”,憨者,傻也。那是希望孩子聪明的,偏偏取个傻名。这小名是李大钊的祖父起的。他希望孩子长得机灵、有出息,说叫“憨头”。 著名作家碧野,在一篇回忆录中,写到他18岁那年,只身一人在外地穷困潦倒之际,沿街乞讨的母亲寻到了他。母亲喊着他的小名说:“潮洋狗,只要有一碗粥,阿妈就和你一起喝。 ”是呀,再苦的日子,母亲也要留多半碗粥,给那个有乳名、奶味亲的孩子;每当碧野回忆起这一幕幕,就泪流满面。 贾平凹出生时,母亲为图平安,呼他“平娃”。长大后,贾平凹感觉这小名亲,有味儿,取其谐音,将“娃”改名“凹”,变成了大名。小名那植入心腑的爱,在文坛上一缕缕飘动。 当然,小名也并非处处功德,有时也产生点儿误会。生于1925年的作家黄英,有个弟弟,比她小一岁。弟弟在幼儿园入学测试时,老师问:“你在家跟谁玩呀? ”弟弟说:“跟小妹玩(英小名叫小妹)。老师再问:“小妹是你什么人呀? ”弟弟答:“是我姐姐。 ”谁想到,稚言稚语的弟弟,竟被老师冠以“智力发育不全”的“”,不能入园。嗨,还是老师欠进一步交谈呀。 本文来源于ipf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