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格格 旗袍文化在盛京的肇端和发展的这段历史,中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与伏藏,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沈阳的财富,是整个旗袍产业界的财富,更是中国服饰文化与产业的共同财富。 旗袍文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中华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的标签,上至国家领导人的夫人们的礼仪正装,下至时尚街拍镜头里的都市白领,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华埠,旗袍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说旗袍文化,不能不提清文化;说清文化,不能不提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大清,擘画了从国体到服饰的一应新朝规制。 据史料记载,1636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率文武百官在盛京城德盛门外的天坛祭告天地。他在祝文中说:“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正式宣告了清朝的建立。接下来,朝廷次第颁布了室王公与福晋、诸臣顶戴品级服色等制度。“削发易服”,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服饰,成为满汉通用服装,沈阳也由此成为“旗袍故都”——旗袍文化从此产生,之后凡此种种变化,皆由此而来。所以,旗袍文化的根底在沈阳,抛开沈阳谈旗袍,旗袍只能是一种时尚,一种款式,一种品位,一种穿衣选择,一种视觉效果,而不能称其为文化,更遑论深入的产业文化挖掘与创意细节的纯正。 我们今天看种种影视剧,清宫戏里规制繁复、锦绣炫目的种种宫廷旗袍,民国戏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的旗袍女郎,都是旗袍文化的靓丽名片,以至于提起旗袍,我们脑海里往往浮现出阮玲玉、胡蝶等一大批旧时上海名媛们的妩媚形象,名导李安、张艺谋、王家卫镜头下的女星,把旗袍穿成了华语电影的文化标签。海派旗袍在20世纪上半叶名噪一时。 长江黄河,中下游何其宽阔多变,气象万千,然而溯源而上,其源头滥觞处的涓涓细流却显得是那样珍贵而神圣,不可置疑,不可。 同时,从清代到民国到新中国,从盛京到奉天到现今,沈阳也一直是全国流行时尚的潮头所在地之一。19世纪20年代末,作家张恨水应张学良之邀来到沈阳,一下火车就被沈阳的大都市气象所惊呆,其中最让他感叹的就是这里穿旗袍的女人特别多;几乎在那同时,梁思成林徽因应之邀来到沈阳、定居,西服、旗袍的绅士淑女服饰标配,也通过学者达人们的文化沙龙流行开来…… 不知您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清文化、旗袍文化在各个地方衍生出什么样的变体,比如京派式样、海派式样、欧洲式样,无论在旗袍的用料、裁剪、细节上有多少种变化,只要女性一穿上旗袍,还是可以让人一眼就从其他同框的衣装中分辨出来——旗袍的可辨特质为何如此之高?恰恰在于旗袍文化一以贯之的强势存在,才使得这种衣着样式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万变不能离其:清文化、中国风、盛京味。 天才的画家为什么要去敦煌,在石窟壁画前临摹感会?渊博的学者为什么要到江湖深处的古战场,去实地考察与凭吊? 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的人都知道,欲治大水,必理其源;欲张其羽翼,必鼓其元气。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内部都是有气脉流转的,只有将文化的溯源工作做好做精做透,下游产业的种种创意与细节才能有其所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生长演变,其初始的“一”非常重要。旗袍文化的产生与流变,已经有三百多年,到今天我们要将其科学化、智能化、数字化,变为可控的创意产业,溯源研究工作的缺位是不可想象的。 沈阳林立的高校,几乎涵盖了从设计创意到工艺生产,从艺术构思到传媒再生的所有产业层面,这构成了巨大的相关人力资源优势,蕴含了无限种可能,取之不尽的文化再生力。 综上,旗袍文化的发端在沈阳,旗袍文化的未来发展中,沈阳也一定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支点,确认沈阳是中国的“旗袍故都”,只是我们的工作走出的第一步。 “旗袍”二字,很容易被人辨出“旗人之袍装”的直接含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占,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亡。而后两年内,清招降吴三桂后大军入关,入主神州大地。此时,距离皇太极在盛京废后金汗国、建大清帝国刚好过去十年。 1636年,大清建立,定都盛京。一切随之而来的封建化在其治下得以推广。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命妇,下到各类百姓,其所应着装的旗装款式和图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 可以说,皇太极才是真正擘画清朝规制的开国之君。1636年的盛京,已经建章定制,要将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旗装带入中原,而不仅仅满足于东北一隅。辽海学者初国卿表示,作为旗袍之雏形的旗装,正是此时从沈阳登上了中华主流服饰的舞台。 进入民国时期,最初旗袍多以长款马甲旗袍的形式出现,呈直筒状,下摆无开衩,短袄袖口宽大。随后逐步成为单独穿着的旗袍,袖口收窄,从中长袖往短袖和无袖演变,剪裁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 传统旗装多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衣皆连裳”的旗装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四片裁制,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到了清朝末期,因满汉文化的融合,旗装的圆领变为一寸多高的立领,这种弧形领子成为后称的旗袍领的鼻祖。 在清代,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换句话说,以前的旗人女装是直筒状,这个可以从《甄嬛传》一类的清宫戏里面看出一二。 民国初期,中国女子效仿,将传统的旗装逐渐剪裁得越发合体化,通过领口、袖口、有袖无袖不断变化,逐步完善了旗袍,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最受欢迎的流行服饰,而没有之一。胡蝶、徐来、陈燕燕、阮玲玉、王人美等民国八大明星均有大量的旗袍照存世,可见旗袍在当时是有多么的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出版的《中华旗袍》一书作者于金兰,曾组织沈阳的知识女性穿上沈阳旗袍厂生产的各式旗袍,以文字和摄影相结合,对旗袍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从沈阳走出的旗袍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着新的魅力,无论是影视剧中,还是大街小巷,总有千姿百媚的旗袍英姿出现在眼前,让人难以忘怀。也会在未来的十年、几十年,旗袍仍会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但请记住旗袍的故都沈阳,记住盛京1636。 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中国国内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