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玩游戏攻略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殊时期保健 > 正文

对话徐宁:文明夹缝中的女性世界(1

作者:fanfan 来源: 日期:2017-9-7 19:18:16 人气: 标签:民国时期女校的文化

  徐宁:中国女性的“”,这里指意识的。今天我们看古代女性的人生,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当时的女性经过长期的教育驯化,已经普遍接受了她们卑弱地位,多不能“自觉”这种不平与悲哀。早期女校可谓中国女性“开眼看世界”第一扇窗。早期女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相对系统的教育和全新的体验,示范了与传统中国差异明显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促使女学生开始脱离蒙昧状态,对女性自身的能力、地位和作用做重新评价。女学生虽然人数有限,但她们率先跳出男权社会所限定的家庭空间,从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角度回望自身,这种“

  1978年出生,安徽芜湖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史、女性史,在《都市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

  “一边是缠足者不得入学的女校规章,一边是大脚难嫁的社会现实;一边是男女平等共担救亡重任的口号,一边是男尊女卑女性的;一边是自主掌握自身命运的迫切愿望,一边是三从四德的家庭伦理;一边是谋求职位自食其力的追求,一边是歧视女性的就业制度。”对于近代女学生,学者唐力行认为,她们一直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

  这是转型时代常谈常新的主题。青年学者徐宁,接受唐力行的,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考察近代女学生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去年11月,写作、出版了《江南女校与江南社会》一书,聚焦1850年至1937年这段跌宕岁月,“力图以女性观为核心,从纵深剖析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以及女性认识的嬗变。”

  女性意识的形成如暗夜行,起伏难平。1850年,传教士创建江南最早的女校,江南女性走出传统天地,开始,但此后始终无法跳脱被培养成“他者”的命运。“但我们也要看到,没有‘他者’的对比和试错,‘’也很难真正获得成长。”徐宁对新京报记者说。在她看来,江南女校虽然最初强调“家国”责任,却使女性意外收获到了“”这一果实。

  新京报:怎么评价在女校诞生之初的作用?你曾说传教士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文化掮客’的角色”。

  徐宁:“文化掮客”一词重在强调传教士并非单纯教,他们还为受教育的中国人提供的非教思想和知识这一事实和作用。

  在女校诞生之初,不仅使中国本土的女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还以女校为平台向中国社会各阶层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办女校的根本动因及最终指向不在于为中国人培育女性人才。是中国女校发展自觉和不自觉的推动者。

  徐宁:中国女性的“”,这里指意识的。今天我们看古代女性的人生,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当时的女性经过长期的教育驯化,已经普遍接受了她们卑弱地位,多不能“自觉”这种不平与悲哀。早期女校可谓中国女性“开眼看世界”第一扇窗。早期女校为中国女性提供了相对系统的教育和全新的体验,示范了与传统中国差异明显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促使女学生开始脱离蒙昧状态,对女性自身的能力、地位和作用做重新评价。女学生虽然人数有限,但她们率先跳出男权社会所限定的家庭空间,从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角度回望自身,这种“”对女性群体的解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京报:学者罗苏文研究认为,近代中国女性群体发展的障碍不只是单一制度,而是农耕文明本身。对于这个看法,你同意吗?如果是,那么国人自己建立女校,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否是面对农耕文明这个“障碍”所产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徐宁:我同意罗苏文女士的观点。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障碍”。甲午战败后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着中国知识精英着手建女校兴女学,然而战争只是一个触发器,新式学堂是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新京报:女校对江南传统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同时女性群体也付出了代价。我想起贞文女校校长惠兴,她提倡女学,因为经费困难,服毒自尽并留下请求拨款。追求婚姻而,提倡女学而用传统手段,这其中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徐宁:这与千年以来的制度密切相关。在这种制度中,女性普遍处于卑弱地位,裹足家庭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面临事业、婚恋等方面的危机时,女性可以调动和获得的物质、支持有限,再加上当时动荡的社会大,女性容易陷入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悲观情绪中,从而走入的。秋瑾曾为女性群体的发展指明方向:“欲脱男子之范围,并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女性要想自立,既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也需要结成团体共谋出。

  新京报:对于民国后婚姻的大潮,包括林语堂烧掉结婚证的快意,我觉得有一个鸿沟,横亘在现实与之间。胡适、鲁迅、包天笑等一众文人的做法,提倡婚恋,自己却娶了旧式女人,你也提到“从到实践存在巨大的距离”。为什么会如此?

  徐宁:不同群体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不可能“同步”,走在前列的群体或为顾及其他群体的感受,或为争取更多人的认同,往往会在现实行动上做出“”,脑子里装着婚姻思想,但脚下走着包办婚姻老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即使单个儿的人,在“新”“旧”之间会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反复。

  婚姻问题很复杂,比如胡适和鲁迅,胡适是一个宽容的学者,擅长建设,鲁迅是一个犀利的文人,善于,两人都接受了包办婚姻,但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胡适强调“比更重要”,面对包办婚姻中的妻子江东秀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追求自身时,顾及了后者的,与其相伴到老。鲁迅则地与发妻朱安界限,自己另觅伴侣养育子女,留下朱安独守空房终老一生。

  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