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零售终端的OTC和保健食品市场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增速却在加快。根据IMS的数据分析可知,2017年第二季度零售药店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市场规模达到784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增长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均价的上涨。而从重点监测的城市来看,国内企业的市场增速在加快,跨国药企的市场增速有所下滑。 究竟跨国药企在国内布局OTC和保健品业务是否出疲软和不适?在一些跨国药企的负责人看来,目前增速下滑是正常的,他们看好这一市场,并在等待反弹的机会。 过去几年,各大跨国药企在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的布局尤为引人关注。2014年,拜耳收购了滇虹药业,并收购了默沙东的OTC业务;同年,GSK和诺华达成资产置换交易,提高了对消费者保健业务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去年年底,上海施贵宝解散国内的OTC事业部及其团队,而今年跨国药企在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方面又出现增速下滑等现象,给跨国药企在中国布局OTC和消费者保健业务战略蒙上了一层纱。 有数据显示,在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市场,按集中度排名前20的厂商占据25.7%的市场份额,其中5家为跨国企业,占据6.3%的市场份额。41个核心城市对跨国企业的贡献高于国内企业,汤臣倍健的市场销售额依旧排名第一但增速持续下降。 面对的疑问,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销售副总裁黄新峰在由拜耳健康消费品部举办的“共赢中国OTC市场”会议上解释,拜耳公司总体对中国的OTC发展持乐观态度,作为“十三五”规划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健康中国”强调了保健,这个观念与OTC和保健品产品发展吻合。他提到,“从最近新药的研发也可以看出,产品细分非常清晰且越来越细化,企业的投入和教育会来带产品细分的服务,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目前,整个中国药店的培训和推介正呈现非常快的发展趋势,我们对零售终端OTC的发展很有信心。” 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王琴表示,OTC相对处方药更能体现出消费者主权时代的特征,要赢得以消费者为主导的OTC市场,药品零售企业就需要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业务模式。在全新的业务模式下,更加注重药品的疗效、提升专业化的服务并优化消费者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进行口碑引流。 “所以,现在提到的增速放缓的现象,其实也是正常的,应该是一种有质量的增长。” 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市场及创新副总裁补充。 有报道指出,早在6月,拜耳就对消费者保健品业务板块业绩下滑做好了准备,除了此前与默沙东的合作,其还购买了默沙东的司各尔博士气式鞋垫和水宝宝防晒霜两个品牌。而GSK则表示会加大该业务方面的投资。 另外,数据显示,在中国,中成药占据了66%的非处方市场,而且是主要的增长动力。从产品排名看,在中国非处方药产品排名前20的产品中,有13个中成药产品。其中,仅有4个产品来自跨国企业,其他均为国内产品,且国内企业产品总体的增幅也远远大于跨国企业产品。中成药在OTC市场大放光彩,外企也嗅到了这股趋势。提到,以2014年收购滇虹药业为契机,拜耳正式进入中药领域,以丹莪妇康煎膏OTC上市为起点,通过高新科技,对中药进行创新发展,使传统方剂在现代化科技的承载下惠及更多消费者。为此,他们在昆明马金铺投资建设了亚太地区第二大工厂,专门用于中药的生产,利用的工艺优势,对产品各个生产环节和中药材的质量进行控制,做到西为中用。 据了解,从今年6月开始,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作为非处方药全新上市,也成为了拜耳公司的重要产品。而随着消费者对跨境电商“洋品牌”信任度的提升和购买力的加强,外企在电商渠道的布局上同样也加大了力度。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