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桩法。形意为内家拳,相传始自穆,有可考者则为清代山西省戴龙邦。省深县李洛能先生师侍戴先生得到行意拳之真谛,与人较技,不论技术之高深无不应声而倒,所以人称“神拳李老农”,在武术技击方面大放异彩,故后人有内家拳之称。李先生传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德、德、宋世荣、白西园等十数人。郭云深传刘纬祥先生,余幼年师侍张占魁先生,站桩未下功夫,30年代从刘先生后,与同学谢一飞、刘书琴等较技辄败北,先生笑日:练拳不站桩,吃饭没有仓,三劈不如一站,站桩是行意拳的基本功,你要从头学起。从此我才下功夫练站桩。秦重三编《疗法》中的“三合式”,王芗斋的《大成拳》都脱胎于此。 一、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动作 预备式:起于立正姿势,以两脚跟为轴,半面右转45度,左脚尖向正前方。两腿微屈成半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垂,两手握拳而紧靠胯外侧,拳眼向外。 注意两脚向右转时,在以意领气的支配下,身体随之转动。内外完全一致。 吸气时,右拳上提,紧贴肋骨由窝向上高举,拳心向面部,拳高与鼻齐。左拳贴于左肋,拳心向上,吸气尽而式成。 呼气时,左拳摩擦左肋上提经右拳上变掌向前劈出,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两脚距离约为两脚或两脚半的长度。左手向前劈出的同时,右拳下落并向内旋转,变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要求手与脚同时随呼气之势而下落。呼气尽而式成。式成时,左腿膝微屈,膝盖与肘尖、脚跟成垂直线。右腿膝亦微屈,膝盖与脚尖成垂直线,肩与胯成垂直线。 站的姿势要做到形意拳经所谓之“外三合”:手与足合,手指与足趾上下对正;肘与膝合,肘与膝上下对正;肩与胯合,肩与胯上下对正。这个式子站成,则的重量分在两腿之上,为前三后七。当左腿在前方时,左臂肘屈135度左右,合乎沉肩坠肘之要求。当左臂前劈时,左肘向外扭转,手掌向掌心内转并成虎爪形,为半圆,食指高度与视线平。当右手由拳变为阳掌向下按时,左掌尽力前按,右掌尽力向后撕落于右肘之下,紧靠右肘作护肋之用。 练此站桩式,在中能帮助定静。“定而后能静”,只要能定,思想就能下来,所以还可镇定神经。古人名之为:“定若钟鼎”。当呼气时,如箭在弦,百发百中。《内经》云:“伏如横弩,动若发机”,形容气与力合“维妙维肖”。因为有这种形式,所以:气沉息贯,大而,小而毛发指齿无处不到。当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 二、三体式的重点要求: 、内三合:心与意合:心动顺意随,集中不能“三心二意”;意与气合:以意领气,随着自己的意志来活动,让其上升则上升,让其下降则下降,使体内大气之运行随着自己的意识流动,则逆气不能产生,呼吸纯任自然而无阻滞;气与力合:就是当气下降时,内脏要随之松弛,气上升则随之而紧缩,动静相随,内外一致。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三圆:背圆(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手圆(掌心空如抓圆球,形如虎爪)、足圆(脚心空如行泥地)。 、头顶项竖:头顶,如泰山压顶,用力上顶。项竖,如猛虎争食。定如钟鼎,动若发机。 、提肛、收腹:此为三体式桩法的要求。就是的括约肌有意识地收缩向上提,这样臀部受到约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行意拳》经云:“谷道内提,大气归脐,气满,充满身躯。” 三、功理(三体式优点): 因为三体式的要求严格,容易使学者集中,进而能使心血调融,改善血压高、动脉硬化、心跳过快等症状。由于站桩在调整气息时血液循环不受任何障碍,故气能直达,及的未梢,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之通道,下涌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小周天、大周天“无入而不”,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塞乎天地之间。 三体式,形意拳谓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属金,所以养肺。拳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微评:形意拳三体式有多种练法,除三七式外还有四六式、五五式等)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