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这几年内服的风真的是越来越大了,林允的“漂亮很重要”1分钟视频看了没,快进的一分钟视频里一共出现了4种内服产品,可能比吃饭还勤快了... 难怪我国的保健品市场增速飞快,据说都快顶掉日本成为第二大保健品市场了,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内服成瘾”时代了? 保健品现在的确是潮流,是趋势,但是内服不比一般护肤品,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整体的,风险更大,so,在开始动手前,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先补补课! 既然是保健品的第一期,我们先拽个定义,截图自《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GB 16740—19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如下: 保健品不能治病大家都知道,但我还是要再小声bb一句,“有病没病”大家找医生下,爆痘、睡眠不好、痛经、膝盖有点不舒服balabala,先看医生,千万不要自己觉得吃点保健品“调理调理”能行。 虽然我知道大家可能基本不咋买国内的产品,不过这一趴还是扫一眼,偶尔可以装装x用,而且万一哪天要买进口产品呢。 保健品不仅限于我们看到的胶囊小药片,还有保健酒、保健茶、保健饮料等等非“药片”型的保健品,无论哪种形式认准保健食品字样的蓝帽子图案就对了。 说到饮料,三爷搜索的时候发现,养乐多...貌似是保健品...呢?但是我感觉没见过它的“蓝帽子”... 2003年及以前,国产保健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食健字(年份)第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卫食健进字(年份)第号,批准单位为“中华人民国卫生部批准”。 2004年到现在,国产保健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国产)”,进口保健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国产)”,批准单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如果碰到那种根本没听过的保健品,辨别产品是否正规的办法,就是利用产品的「名称」和「批准文号」信息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CFDA)验明正身。 框选「特殊食品」,橙色框选择要查询产品的分类,红色剪头指向的填入产品信息,有时候查不到可以多换几个关键词试试,或者最直接找你的卖家要批准文号,正规产品外包装上一定有。(化妆品查法一样) 购买内服保健品,大家的心态一般分为四类,说起来都是想「保健」,但不同人群却有完全不用的: 想买保健品作为自己不良生活习惯的一种补充,比如饮食不均衡、必需成分摄入太少等,购买目标一般是维生素、矿物质等; 有点“小毛病”想通过保健品来改善或者作为改善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补充,如睡眠质量不佳、关节病症等,选择的产品常见褪黑素、骨维力等; 这些里,前三种可以适当吃,只要别吃了补充剂就觉得自己饮食可以放肆了,菜也不用吃了,饮食平衡也不用注意了就行。 很富裕就是说,你在买了足够贵的美白产品、办了很贵的健身卡、定期还能去做做医美的情况下,还资金富裕,想去追求哪怕能提高0.1%变美的可能性,那就吃吧。 不然你攒一攒买保健品的钱,去买美白精华、去健身、去医美,都会比你吃保健品见效的可能大得多得多(感觉可能又要被喷了...)。 如果大家判断完觉得,嗯,我应该吃,我想吃,管你说什么反正我就是要吃,ok,我们再浇下一盆冷水。 正规的保健品设计出来也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肯定不是全凭臆想制造一款产品,但是保健品上市并不会像药品那样,经过重重测试,人体试验,临床试验等等,所以保健品只能说“理论上”有效。 这个“理论上的效果”最终到了人体,到了每个个体身上,还能不能有效,能发挥多大作用那就说不清楚了。 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一组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这几个看着看着晕头转向的指数是干嘛使得,大家简单记住这些就是你选择保健品和自己搭配保健品时最起码的标尺,学会计算剂量能降低吃保健品的健康风险。 所以推荐大家根据自己的年龄、状态去下一份本人使用的DRIs存在手机里,方便选保健品的时候随时比对。(查找渠道:中国营养学会-资讯中心-DRIs) 比如很多人想尝试的维生素C,表内对照的数值就是RNI(推荐摄入量)为100mg/d,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mg/d。 也就是说你一天摄入维生素C的量达到100mg就够使,超过2000mg就可能狗带(开个玩笑,没这么严重,但是长期超量摄入有些健康风险)。 所以每天吃营养剂像吃饭一样到底有没有风险,如果自己本身不懂、不注意调配剂量,这种1000,那种800,那很容易就过线还没过?正常吃饭还有一部分呢。 摄入量其实应该包含我们每天正常饮食摄入量和膳食补充剂摄入量,但是计算饮食的摄入量太太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一般认为,需要膳食补充剂的应该是默认自己饮食不太健康的人群,所以我们简单的计算方式可以用膳食补充剂的标值直接和DRIs进行简单的对比。 p.s.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可以的这么算,但是如果你一天啃10个橙子,这不叫正常饮食,vc都要过量了就别补了好吧... 一是因为现在的膳食补充剂被某些人美化的太神了,以至于很多人看哪个都想吃,看明星们也是一吃都一大把,但是明星们也许有专属营养师帮他们计算呢,三爷只是想避免普罗大众被代购们忽悠的头脑一热,自己随便买几种就凑一块吃了,万一真碰上一个摄入超标还持之以恒的可能真的会造成。 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是教大家一种方法,比如你真的要同时用多种产品,可以通过计算给产品减量,以免给身体代谢带来过大的负担。美丽的前提是什么?健康啊朋友们! %Daily Value,是美国实行的一种标示方法,也可以简写为%DV,是每份膳食补充剂中的营养素和每日推荐营养素的百分比(其中一些数值,如脂肪摄入量是按照2000卡里折算出的摄入量)。 这个数值就是方便了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不用自己抓耳挠腮的计算了。(虽然我觉得这对中国消费者并不是什么困难...) 所以目前来说最热门的日本、、美国、国产的保健品里,美国的产品选购起来是比较容易的。用三爷自己目前再吃的一款综合维生素给大家举个例子,左中文版、右英文版。 红色部分先注意下,在美国维生素C 60mg就已经达到100%,如果按国内的DRIs计算应该是60%,所以如果想很认真功课的话,拿出纸笔自己再算一遍吧,不过想偷懒就用美国的也没大毛病。 橙色框内成分有每日推荐营养素摄入量所以能算出%DV,绿色框内的就是没有推荐摄入量标准,这种也都是体必需的营养素,能给产品提供些附加“可能”功效,用量一般不用担心,正规品牌的添加多都是安全的。 部分相当于我们国内的用法用量,第一行就是一次吃几粒(一般都是一天的用量),第二行是一瓶内有多少份(也就是多少天的用量)。美国补充剂的表内摄入量是一份的营养素量,不是单颗!不是单颗!不是单颗! 大多数人认为天然提取更好,其实从化学成分上来说,他们是一样的,但是普遍会认为天然提取的吸收率更好。 但天然提取吸收更好这个不是绝对的,比如人工叶酸吸收率就是天然叶酸的两倍,维生素E也是人工合成的吸收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