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为《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对50年后的科技生活进行预测。他预言,50年后,厨房器具可以协助人们做饭、烧水、煮咖啡,把人类从琐碎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如果想要第二天早上吃到现成的早餐,只需头一天晚上对机器设置自己的需求,早上起来直接享用即可。 51年后,预言成真。 最近,一家全自动化的无人餐厅在开业。Eatsa,中文谐音“吃啥”。 走进“吃啥”,一排选餐交钱的电子终端显示屏映入眼帘,好像来到的不是一家餐厅,而是苹果零售店。餐厅上方有一块LED屏,点餐完毕,食客的名字会显示在LED屏上。隐藏在自动化机器背后的厨师们将食客的餐做好,放入LED屏下方有编号的格子中。编号显示在LED屏食客名字的后面,食客便可知到哪一个格子取餐。轻按格子两下,就可将里面的食物取出。食物包装在纸盒中,既可以赶带走吃,也可以坐下来慢慢享用。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吃啥”到底吃啥呢?这家无人餐厅,提倡快速、营养、低热量、物美价廉的饮食。菜单全素,主食八种,主推藜麦。 一位去过中国的美国大叔,迈克尔,第三次来“吃啥”了。他喜欢“吃啥”的快速便捷,没有服务员的点餐系统、健康的食物。迈克尔说:“我不是和家人一起来这边吃大餐,只是简单吃一顿午饭。不用和服务员交流,我也一样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 在“吃啥”里,仿佛置身未界。屏幕上的字母,机器背后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无声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甚至,它们本身,就是人类科技的进步。 “吃啥”的创始人之一蒂姆杨表示,希望能给客户提供一种“新式快餐饮食体验,给顾客营造一种神秘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无人餐厅,的确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机器这么能干,还要人干嘛? 从东岸来出差的菲比(Phoebe),经朋友介绍来到“吃啥”。问及第一次来有什么感受,她说:“蛮酷的,从来没有想过有这种无人餐厅。菜的种类比较多,如果第一次来,没有服务员介绍,不知道要吃什么,可能要花时间想一想。”虽然无人餐厅对上班族来说比较省时方便,但今后,菲比还是希望去有服务员的餐厅:“如果不和人交流,久了会有些无聊。” 在附近上班的达斯汀(Dustin)表示,“吃啥”很不错,但他不希望将来的饭店全部变成无人餐厅。他说:“有几个这样的无人餐厅很赞、很便捷,但不要全部变成无人餐厅,我还是喜欢和人交流。” 餐厅里没有收营员、服务生、勤杂工,但“吃啥”认为,创办机器人餐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工程师参与进来,研发软件、系统;让每位厨师根据机器安排负责任务,不同的订单搭配不同的食物,以提高服务速度。 高科技餐厅的出现,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开辟了不同的就业领域。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触信息化知识的人,就业机会是不是就要因此大大减少? 值得思索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美剧《硅谷》里有一幕:剧中人物贾里德坐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报上目的地后,他怡然地坐在后座感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新奇。车开到半,汽车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自动调换了目的地。贾里德惊慌失措,几次更改目的地未果,最后阴差阳错被送到一座无人岛上呆了4天。 未来,人和机器将如何共处?留给我们无尽的问号。(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