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他是中国肝脏外科事业的重要推动者,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创立了肝脏“五叶四段”理论,使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从医78载,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20000多名患者,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等项近40项和各种荣誉30多项。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州市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五岁时他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六七岁起就跟着父亲割橡胶。割橡胶需要起早摸黑,又讲究技巧,这不仅让吴孟超熟练地掌握“割胶刀法”,更磨砺了吴孟超吃苦耐劳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找中国,上前线年春,吴孟超带着强烈的抗日救国心愿,踏上回国之途。由于战争到不了延安,吴孟超决定为国求知求学,同年被同济附中录取;1943年,他考入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经历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我要加入中国”“我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成为吴孟超的强烈愿望。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才能救中国。从1949年到1956年,他连续递交了19封申请书,终于在1956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 在之后漫长的人生道上,他把“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作为毕生的,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夺得一项又一项科学。 1956年,裘法祖告诉吴孟超:“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处于“三无”状况: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没有理论指导,想要发展肝脏外科谈何容易?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 此后,吴孟超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攻关小组”,攻关“癌中之王”,吴孟超任组长。三名年轻人白天在病房工作,晚上便凑在一起讨论、做试验,制作了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精美的人体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1959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中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1963年,他闯进了肝脏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解决了世界肝脏外科的重题,使中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1964年9月17日,《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三人研究小组”攀登肝脏外科险峰的故事》中写道:仅用七年时间,吴孟超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中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三人攻关小组”(中间为吴孟超)在制作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图片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医学上,吴孟超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1975年2月,吴孟超用了12个小时成功地切下了一个“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个瘤体至今仍然是世界上被切除的最大的肿瘤。1983年,吴孟超又成功地从一个出生仅四个月的女婴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开创了小儿肝脏外科的全新领域。 2011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88岁的吴孟超,在2010年一年内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经常做手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好多年:坚守一线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发达国家的患者都来我们中国治病咧!”吴孟超生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动容地说。让记者同样难忘的是,对于肝胆外科的未来发展之,他也有更深入的考量:“应该重视基础研究,治疗时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总用贵的药,要能更便宜、更好地治愈病人。” 吴孟超对学生有“六个字”的要求,那就是“会做、会说、会写”。“会做”就是判断准确,下刀果断,手术成功率高;“会说”就是善于旁征博引,阐述理论,能国际讲坛;“会写”就是善于总结经验,能著书立说,发表高质量论文。这“六个字”是裘法祖教授当年对吴孟超的要求。吴孟超正是深刻了这“六个字”,才成就了一生的辉煌。同样,他也把这“六个字”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六个字”的内涵,吴孟超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学生。 吴孟超一生拥有无数荣誉和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无非三个:一个是中国,一个对病人来说是“医生”,一个对他的学生而言是“老师”。吴孟超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肝癌问题,必须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20世纪60年代,吴孟超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吴氏刀法”,主动提出要开办班,让其他医生也学会这项技术,而后先后带出1000多名秉承其志、出类拔萃的肝胆外科专业技术人才。全国80%的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都出自吴孟超门下,打造出了中国肝胆外科“五世同堂”的人才阵容,推动了中国肝胆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吴孟超一直站在时代的前端,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成为爱党爱国的典范。他爱党爱国的情怀和勇闯禁区、勇攀高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也呼应了“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 吴孟超简历的第一句话是:“福州闽清人……”福州是他生命的起点,他是福州的骄傲,他在闽山闽水间,留下了奔涌的热血和风尘仆仆的身影:他多次专程回闽与省市领导沟通、协调,表示愿意联合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对福建进行实质性帮扶,推动福建肝病和肝癌防治与研究事业的科学发展新跨越。 2011年起,在他的亲自帮扶指导下,福建省肝病和肝癌防治与研究事业步入历史性的快速发展阶段,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建省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东南肝胆健康大数据研究所等平台相继成立并快速发展,成为福建省宝贵的医疗资源和医疗品牌,有力提升了福建省肝胆疾病防治服务水平。 吴孟超给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定下“国内第二、东南第一”的发展目标。在这所全国唯一一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公立医院中,他亲自担任名誉院长,将自己几十年在上海实践的“院所结合”发展模式落地家乡。 他亲自挂帅牵头制定医院发展规划,提出“树品牌、建平台、引资源、聚人才”发展思,高起点带动肝病和肝癌领域的技术高地、学科高地、人才高地和服务高地建成,也促使国家肝炎与肝癌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科院医学中心等8个国家级平台和11个省级平台落户孟超肝胆医院,形成临床诊疗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同步提高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肝病和肝癌防治与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 2014年1月17日,吴孟超院士在闽清云龙乡全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诊活动现场接诊病人。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吴孟超先后多次带领团队来闽开展业务帮扶指导、开展手术演示、传授学术经验,为家乡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他还亲自参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金山院区建设规划指导,全程参与建设方案讨论,以现代医院先进的设计不断优化,最终形成实用、好用、管用的方案。2023年3月,这所花园式医院正式运营,服务社会。 几十年来,吴孟超为福建培养出一批优秀肝胆外科专家和技术,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肝胆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2011年始,他和他的团队依托福建医科大学招收肝病及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为福建定向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福建省肝病和肝癌防治与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人才保障。 ◇ 吴孟超院士(左二)莅临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指导诊疗工作。图片来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2013年,吴孟超在家乡成立福建吴孟超科技教育发展基金会,培养中青年技术。截至目前,基金会已为福建乃至全国免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次。2017年,为吴孟超,吴孟超先进事迹展示馆在三坊七巷建设完成并免费对外,如今展馆已成为福州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2022年获批全国首批科学家教育。 吴孟超曾说:“医学进步不仅要靠医生的双手,也要靠技术的创新。”大数据时代,他以福州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为契机,发起成立中国肝病和肝癌大数据联盟,将全国肝病和肝癌大数据汇聚到福建,共建共享国内顶尖的肝病和肝癌数据,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肝病和肝癌大数据平台。 在他的指导下,2017年5月,全国首个东南肝胆健康大数据研究所组成立,目前已自主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30多项,连续4年获邀参加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先后入选国家卫健委“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最佳案例”、全国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创新”和中国智慧健康医疗创新。 在孟超肝胆医院金山院区“孟超园”内,有一尊吴孟超院士铜像,铜像上的吴老穿着一生挚爱的白大褂目视远方,露出和蔼的笑容,平和的眼神中透着坚定。 吴孟超的先进事迹和为家乡所作的贡献,亦深深了家乡人民。他先后获评2006年度“福建人物”、2010年度首届“福建年度人物”、2012年度“践行福建特别荣誉”、2011年“中国十大人物”等。 他曾说过,“要把肝癌大国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逝者如斯,我们将牢记吴老的,勇担创新与奋斗的责任,全力完成好吴老规划的发展蓝图,把肝胆疾病防治与研究事业发展好,不吴老的厚爱,不负重托、不辱,当人民的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