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女性月经时期禁忌多,但是有少部分女性会关注经期穿衣方面的事情,其实,经期穿衣注意事项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不留神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造成备孕不孕情况。下面来看看怀孕前的准备,经期不能做的4件事吧。 一、经期少换 按常理来说,在平时没有特殊情况下,都是穿一整天的,等到洗澡时候才更替。但是在经期却要注意了,尽管上是贴有卫生巾的,但是由于潮湿的阴部会容易产生一些细菌,这些细菌容易受到走的动作,跑到上,也就说是经期使用的上沾有的细菌是比平日多几倍的,若一条穿一整天,那细菌的累积量是有多惊人,为此,在孕前的月经期间,勤换。 另外,一些质量轿差的卫生巾背后有过多的黏胶,这些黏胶沾在上,很难通过洗涤完全从上清除掉。无论这黏胶属不属于有害物质,但它一定是人工化学物质,如果月经时穿过的放在平时穿,未来得及完全清洗掉的黏胶就有可能直接接触到女性的阴部,使女性容易患上炎或者外阴炎等妇科疾病,因此,特备几条放在经期穿,平时穿其他。 还有,因为要增强贴身效果,有的丁字裤是用透气性较差的化纤材料制作的,容易引起皮肤破损、感染或过敏。因此,丁字裤并不适合长期穿,特别是在月经期间。丁字裤的覆盖面积小,相关部位只有一条绳子或布带勒着。布带局部压强大,又不断与皮肤摩擦,很容易使局部皮肤破损、感染。 二、穿紧身衣 不少女性在月经期时会选择穿紧身,她们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免除侧漏的尴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痛,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女性在经期最好选择稍宽松的内衣。国外医学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妇科疾病是由穿紧身内衣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导致该病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血逆流到腹腔引起内膜异位,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是痛经和不孕。 英国的研究发现,紧身衣裤在子宫及输卵管的四周会产生极大压力。当脱去紧身衣服时,对输卵管的压力会减弱,但子宫仍会保持一段时间压力。压力差会使子宫内膜细胞离开子宫,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爱美的女性想要突显曲线身材,在经期也常穿紧身衣物,但是事实上,经期穿紧身衣危害多多。不少专家称,紧身衣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着某种不可脱离的关系。那是因为女性阴部大量经血流出,透气性不好会让微生物滋生,而且,阴部毛囊腺密布,紧身衣会使汗腺分泌受阻,还会子宫,令经血流通不畅,会引发痛经和容易导致一些炎症。 还有,长期紧身束腰,会挤压腰部脂肪,使腰身成为葫芦形,有碍腰部血液循环,容易导致慢性腰肌劳损,还会使胃肠受压而影响血氧供应和正常蠕动,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所以千万别为了苗条误了健康。由于月经期腰、腹部会大量出汗,也容易产生细菌感染,所以,最好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而且应该做到每天换洗。 三、穿着太单薄 有些爱美的女性平时就是这样穿紧身衫配短裙,由于担心穿保暖衣会显得臃肿,尽管天冷也是穿着单薄。结果身体受寒,痛经就来了。 医生说,这纯粹是冷出来的病,肚子凉了,子宫和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子宫肌痉挛,自然会痛经。所以要提醒年轻女性,尤其是25岁以下未婚、未育者,应改变不良的着装式习惯,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引发日后卵巢早衰,影响生育能力。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女性在经期期间身体的抵抗力都会有所下降,御寒能力也随之变差,若因为爱美的关系经期也穿得单薄,人体毛孔就会容易被寒气入侵,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而对女性来说,最要命的是令到子宫受寒,这不仅会带来痛经、经期紊乱等症状,还会导致不孕不育、性冷谈等现象。为此,经期一定要穿暖,特别是腰部子宫部位。 最后,还是要再一次提醒“美丽冻人族”,冬季由于寒湿凝滞会使痛经加重,一定要注意经期保暖,不要为了美而穿得太单薄。特别是女人怀孕前准备时间,千万不能冷着,冬天要穿得暖和,注重经期保健,才能增加怀孕的机会哦。 四、经期穿高跟鞋 人体本是一个又完整的系统,可谓动一发而牵。许多白领女性少不免要穿高跟鞋上班工作,不符合人体健康机能的高跟鞋一直是受到争议的,其危害不用多说,如果在经期也穿高跟鞋,脚底的血液循环受阻,整个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就运作不通,这就会影响到子宫内膜的经血排放,造成气血不通、月经不调等症状。 最近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爱穿高跟鞋的女性易月经不调。年轻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类似症状,多与长期穿高跟鞋,或是分歧脚的鞋有关。专家介绍,不少女性喜欢穿后跟较高,或使脚板显瘦的瘦型鞋、尖头鞋,殊不知人虽时尚和靓丽了,但时间久了,脚就遭不住了。 脚趾长时间受到挤压,脚的血液循环不畅,严峻时会引起脑部血液循环不畅。经过神经传导,使人烦躁不安,甚至悲伤、抑郁,从而引起食欲减退、拒食,或是内分泌失调等。 由此可见,女性不可只求美丽和,也要为自己的健康想一想。平常上班时穿高跟鞋,放工后尽量换回舒适合脚的平底鞋,让自己的双脚得到休息,缓解紧张的状态。 因此,长时间穿过高鞋跟会使身体倾斜,从而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减少,骨盆也会随之倾斜,容易造成骨盆腔位移,还容易引起子宫位前倾,增加不孕的机会。 更多精彩内容@大楚网健康频道(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