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都是一身白衣、柔声细语、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但随着观念的更新和现实的需要,高高壮壮的男已经成为行列中一道新的风景线。他们强壮的体魄和面对紧急关头时的从容镇定,令他们在重症病房、手术室、急救中心等重要岗位上“大显身手”。近日,在“512”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医院,专程采访了几位奋战在护理一线的男。 据河大淮河医院护理部主任介绍,目前该院近900名中只有11名男,都是近几年经过严格筛选后招聘进来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中,ICU(重症监护室)5人、手术室5人、急诊中心1人。5月8日下午,在河大淮河医院ICU的站中,记者见到了该科的3名“80后”男张松、董凯和陈大。该科长李然告诉记者, ICU是一个每天面对危重病人,要求高度负责、细心的岗位。住在ICU里的病人都是重症病人,有癫痫发作的,有车祸引起的,也有器官衰竭的们不仅要精通各类现代化监护与急救设备的操作,还要完成病人所有的生活护理:喂饭、擦洗、大小便,还有每隔两小时就必须给病人翻身一次 “工作累点没啥,只要病人能转危为安,我们就感到很快乐。”今年27岁的张松在ICU工作已经4年,是代班组长了。由于几个男中张松工作的时间最长、年龄最大,性格又活泼,所以大家都喜欢称他为“松哥”。长李然说,松哥是她从别的科挖过来的。原来,张松2008年毕业被招到河大淮河医院时,最先到的是骨科,但面对日常从事的扎针、换药、发药等工作和患者异样的眼神,他心理上总是不适应,觉得发挥不出男子汉的优势。2009年,正当他犹豫是否转行时,李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把他调到了ICU。 刚来ICU时,每天只面对昏迷的病人,一个班12个小时不能与接触,且每一个小动作都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这让张松感到压力很大。但当他细心的第一个重症患者病情好转时,一种成就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从此,他开始刻苦学习ICU的护理操作技术,现在干的已是得心应手。“由于重症患者身上都插满了各种管子,过去给患者翻身往往需要3到4名女同时操作。而张松通过一定的技巧再加上有力量,自己一人就能操作,充分发挥了男的优势。”听到长李然的表扬,张松脸上笑开了花。 25岁的董凯是家中的独子,当记者问他从事这一行的感受时,他说工作两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生命比较脆弱,每天面对需要有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对患者不管是技术上的操作还是生活上的护理都是我应该做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脱离。”董凯认真地说。24岁的陈大目前是组里的老幺,他到ICU后感到仅靠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为了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ICU年轻的男们经过几年的“洗礼”,用他们对工作的热诚,对患者的细心,做到“须眉不让巾帼”,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年轻女:无影灯下的哨兵 记者 侯利平 今年24岁的是开封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的一名普通,年纪轻轻的她已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了近6年。 说起自己的工作,感到很自豪:“现在,医生在手术时需要用到哪个器械,只需一个眼神,我就能准确、快速地递到他手里。”不过,刚来医院时的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只觉得这工作怎么这么枯燥啊,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手术,好像这工作永远都做不到头一样。”一度想过放弃这个职业,可每次看着新生命在自己手里诞生,看到患者重获新生,心里感到喜滋滋的,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地,她开始对这个工作花心思了。每个医生在做手术时使用器械的习惯不同,就默默地记住。在做器械时,她总能根据每个医生的习惯,及时、准确地递上手术器械。 说,手术室的就像战场上的哨兵,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根据手术的每一个细节,给予密切配合器械盯好每一个手术器械,准确、及时地传递医生所需的器械,观察手术进展;巡回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手术过程,随时满足各种物品需要。长期在手术室工作的经历,不仅让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更培养了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生命的。 虽然当很辛苦,但从来没有叫苦叫累过。“既然选择了,就把它做好。”现在,已经有着39周的身孕,对于未来她充满了期待,“如果可以,我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奋战下去。” 相关链接 节的由来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于是,南丁格尔潜心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半年之后,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2.2%。南丁格尔的这一事迹传遍全欧。 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学校。她的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0年逝世后,国际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