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遗弃的孤儿在家庭寄养中成长,是对当下福利机构养育模式的补充。南京市在2000年起,就率先探索让孤儿在家庭寄养中成长的模式。在爱德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下,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当年就与栖霞区开始合作,起初是把十几个孤残儿童寄养到靖安镇的农村家庭中;2011年起,又在江宁开辟城市家庭寄养。记者昨日从市儿童福利院了解到,南京的孤儿家庭寄养,迄今已有近300名孤儿进入家庭,他们中95%以上有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但经过这样的寄养和氛围影响,这些孤儿先后有71名被正式领养,其中国内家庭领养的14名,涉外领养的有57名。这对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具备正格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帮助! 通讯员 宣浩煜 扬子晚报记者 董婉愉 送孤儿去正常家庭,在健康中成长 “目前我院寄养在外的儿童有123人,其中栖霞区靖安镇101人,南京市2人,江宁谷里街道20人,全市涉及到寄养的家庭共88户。”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朱洪介绍,孩子们多年生长在寄养家庭中,确实能看到他们重获亲情,享受家庭温暖,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回归社会打下基础。孩子们虽然远离福利院和医疗康复机构,但福利院对每个人制定了档案,定期派车接孩子回院参加集体活动,定期组织接受治疗,在栖霞靖安镇和江宁谷里都派出院里资深护理人员进行“福利站”式管理,除了以孤儿为中心举办日常活动,还对寄养家庭的父母进行护理康复培训,如儿童保健、特殊护理喂养、常见病预防治疗、烫伤等意外急救措施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衣食住行、情感需求、教育康复、良好习惯养成等知识。 一名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2010年7月寄养在栖霞某农户家庭,当时可谓头,又瘦又小,看了令怜。福利院医教处专门派出一名医生定期上门服务,指导家长为他制定营养食谱,指导教授晒太阳、抚摸、训练等,几年的精心养育,孩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身体比以前健康了,现在已经会扶走了。 据介绍,寄养的儿童仍然享受福利机构及专业大医院的医疗救治待遇。他们每个人都有档案,详细记录了儿童被福利院收养后的医疗记录和康复需求。医生每月向寄养办了解儿童情况,对有医疗方面需要的儿童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每季度一次会诊,对有需要回院或到市内大医院检查手术的孩子,及时安排检查和手术。院里每年组织一次内外科、康复科医生,对寄养儿童全面体检。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根据有康复需求的寄养儿童实际情况,每月去当地提供一到四次康复服务。 对残疾孤儿因材施教,帮其寻找自信 在教育上,寄养儿童在当地存在有困难。他们年龄层次多,残疾类别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他们入园入学的需求,加上寄养家庭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市儿福院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院内教育资源,2011年率先在家庭寄养指导站创办“寄养儿童家长学校”,开设了亲子乐园、儿童课堂、技能培训、家校交流等业务,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适宜教育。寄养儿童与父母一同上学,家长收获的是、真情、真爱、真诚;儿童则学会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一名9岁的唇腭裂男孩,进入寄养家庭后,不会讲话性格孤僻。寄养父母发现他认字能力很强,老师和家长于是精心他认字,在半年里他竟认识了近百个汉字,很快建立了自信。 针对大龄孤儿,“寄养家长学校”注重培养技能,培训从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层次的孩子随班就读到初中毕业,院里就争取让他们升入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修理、计算机等职业技能;第二层次的孩子中,有认知能力、行走方便的到寄养学校学习。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学习绣编、卫生整洁、家务劳动等,并教育他们学会,爱心回馈帮助小朋友做康复训练和游戏活动。有个女孩先天双耳缺失,耳道堵塞,她自己对长相不满意,虽经手术改善,但语言依旧含糊不清。上学后这个孩子懂得讲礼貌,学会写字,还绣得一手漂亮的十字绣;第三层次的孩子智力、肢体残疾较重,学校就指导家长在家庭中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氛围的营造,各类教育及时补充,残疾孩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步率为100%。近两年,11名寄养家庭的儿童进入当地幼儿园、小学和市区盲聋学校就读。 寻找走访,不断拓宽寄养孤儿空间 在栖霞区靖安镇的探索让市儿童福利院看到孤儿养育的希望。能不能继续在市区寻找其他的寄养区域?朱洪院长介绍,2011年院里在江宁区谷里街道开拓出新的寄养点。“这里有3个优势,一是离我们新院车程5公里不到,方便寄养后孩子的教育、医疗;第二是谷里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有的社区医院、综合性幼儿园、小学、中学,便于少部分智力较好、肢体健全的孩子正常在当地入学;第三是寄养的家庭,多半是拆迁居民,既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又集体住在大型安置小区。”朱院长所说的这些,是基于对全市很多街道社区的调查走访实据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其实,记者了解到,作为托底的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完全可以不做这些,但为了孤儿尽可能又一个健康的养育,他们不断地尝试努力着。 2013年,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在谷里地区成立家庭寄养指导站,以点带面挖掘小区潜在资源,现有20个孩子成功融入当地家庭中。在城市寄养推广初期,福利院与当地积极沟通,当地在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为孤儿开绿灯,截至到目前,7个孩子在当地幼儿园和小学就读。与栖霞区的探索类似,院里配备了1名特教老师和两名专业社工长期驻江宁谷里寄养家庭点服务。今年下半年,市儿童福利院还将在家庭寄养指导站建立儿童家长学校,让无法正常入学的孩子接受适宜的教育,参与康复训练,提升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 那么,为孤儿选择寄养的父母又什么讲究吗?朱院长说,一切都秉承“以儿童为本”。比如有位性格内向胆小的孤儿,院里特别挑选了一位性格活跃有耐心的年轻女性,这位妈妈在当地开办了一个幼托所,有丰富的教育经验。白天,孤儿在幼托所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晚上与妈妈同床就寝。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开朗了,愿意接纳其他小朋友。有一个盲童,一开始被几个家庭,那些家长们担心孩子眼睛不好容易发生,比较难带而不愿接纳她。院领导走访中发现,当地有位的中年妈妈很有爱心,通过努力她果断接纳了盲童。一段时间后,福利院工作人员在小区院子里就经常可以看到盲孩子依偎在妈妈身边的幸福笑容。 福利院设方案,寄养家庭遵照执行 记者在栖霞区孤儿寄养家庭中看到,很多社会捐赠的爱心食品和生活用品,与福利院里的都一样。“每年端午、六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我们都会把爱心企业送来的节日礼品、衣物、食品等转送一部分到寄养家庭,也组织他们看电影,游玩海底世界、儿童乐园、科技馆等,让寄养儿童和院里的孩子一样获得爱心,分享关怀和快乐。”市福利院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针对家庭寄养的儿童,院里提供基本生活费,保障基本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积极争取社会爱心资源,甚至通过国际组织搭建儿童输送渠道。“家庭寄养给了孤残儿童一个家和幸福的童年,但这并不是他们最终归宿,帮助他们找到最后的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朱洪院长介绍,在寄养家长的悉心照料精心培育下,在医疗、教育、社工等专业人员合力帮助下,寄养儿童的身体、心理及情感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残疾较轻的孩子通过家庭寄养出国被领养;一些大龄重残孤儿也没有被放弃——在多个国际公益组织的关注下,这些孤残儿童有了医疗救治和终身健康养育的输送渠道。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家的温暖,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帮助孤残儿童拥有完整的人生,这些就是我们做事的出发点。”朱洪院长坚定的语气下,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情怀。 |